AQS 共享功能的实现
CountDownLatch 的用法
CountDownLatch,CountDownLatch 为 java.util.concurrent
包下的计数器工具类,常被用在多线程环境下,它在初始时需要指定一个计数器的大小,然后可被多个线程并发的实现减 1 操作,并在计数器为 0 后调用 await
方法的线程被唤醒,从而实现多线程间的协作。它在多线程环境下的基本使用方式为:
1 | //main thread 新建一个 CountDownLatch,并指制定一个初始大小 |
注意,线程 thread 1,2,3 各自调用 countDown
后,countDownLatch
的计数为 0,await
方法返回,控制台输入“over”, 在此之前 main thread 会一直沉睡。
可以看到 CountDownLatch
的作用类似于一个“栏栅”,在 CountDownLatch
的计数为 0 前,调用 await 方法的线程将一直阻塞,直到 CountDownLatch
计数为 0,await 方法才会返回,
而 CountDownLatch
的 countDown()
方法则一般由各个线程调用,实现 CountDownLatch
计数的减 1。
CountDownLatch 的实现
构造函数
1 | public CountDownLatch(int count) { |
和 ReentrantLock
类似,CountDownLatch
内部也有一个叫做 Sync
的内部类,同样也是用它继承了 AQS。
await
1 | // CountDownLatch |
Sync 共享锁
从方法名上看,这个方法的调用是响应线程的打断的,所以在前两行会检查下线程是否被打断。接着,尝试着获取共享锁,小于 0,表示获取失败,通过本系列的上半部分的解读, 我们知道 AQS 在获取锁的思路是,先尝试直接获取锁,如果失败会将当前线程放在队列中,按照 FIFO 的原则等待锁。而对于共享锁也是这个思路,如果和独占锁一致,这里的 tryAcquireShared
应该是个空方法,留给子类去判断,我们来看 Sync
的具体实现
1 | private static final class Sync extends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{ |
看到这里,读者可能会发现, await
方法的获取方式更像是在获取一个独占锁,那为什么这里还会用 tryAcquireShared
呢?
回想下 CountDownLatch
的 await
方法是不是只能在主线程中调用?答案是否定的,CountDownLatch
的 await
方法可以在多个线程中调用,当 CountDownLatch
的计数器为 0
后,调用 await
的方法都会依次返回。 也就是说可以多个线程同时在等待 await
方法返回,所以它被设计成了实现 tryAcquireShared
方法,获取的是一个共享锁,锁在所有调用 await
方法的线程间共享,所以叫共享锁。
如果获取共享锁失败(返回了 -1,说明 state
不为 0,也就是 CountDownLatch
的计数器还不为 0),进入调用 do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
方法中,按照我们上述的猜想,应该是要将当前线程放入到队列中去。
在这之前,我们再回顾一下 AQS 队列的数据结构:AQS 是一个双向链表,通过节点中的 next,pre 变量分别指向当前节点后一个节点和前一个节点。其中,每个节点中都包含了一个线程和一个类型变量:表示当前节点是独占节点还是共享节点,头节点中的线程为正在占有锁的线程,而后的所有节点的线程表示为正在等待获取锁的线程。
黄色节点为头节点,表示正在获取锁的节点,剩下的蓝色节点(Node1、Node2、Node3)为正在等待锁的节点,他们通过各自的 next、pre 变量分别指向前后节点,形成了 AQS 中的双向链表。每个线程被加上类型(共享还是独占)后便是一个 Node, 也就是本文中说的节点。
我再来看 do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
方法
1 | private void do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(int arg)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{ |
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的:
- setHeadAndPropagate 方法:
调用 setHeadAndPropagate 的方法的前提是 当前线程已经获取到了锁,且是第一个排队的节点,意味着和他的head 为空节点,
当第一个排队的线程获取到了 锁之后, 首要的任务就是
1、将自己弄成头结点,然后清空自己的节点为null
2、然后判断排队自己后边排队的节点,如果是共享模式的,那么唤醒这个节点
1 | private void setHeadAndPropagate(Node node, int propagate) { |
1 | private void doReleaseShared() { |
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这就是共享功能和独占功能最不一样的地方,对于独占功能来说,有且只有一个线程(通常只对应一个节点,拿 ReentantLock 举例,如果当前持有锁的线程重复调用 lock() 方法,那根据本系列上半部分我们的介绍,我们知道,会被包装成多个节点在 AQS 的队列中,所以用一个线程来描述更准确),能够获取锁,但是对于共享功能来说。
共享的状态是可以被共享的,也就是意味着其他 AQS 队列中的其他节点也应能第一时间知道状态的变化。因此,一个节点获取到共享状态流程图是这样的:
例如,当多个线程调用了await
方法的时候,这时候在Sycn 中会有一个等队列如下图:
Node1 变成了头节点然后调用 unparkSuccessor
() 方法唤醒了 Node2、Node2 中持有的线程 A 出于上面流程图的 park node 的位置, 还记得 do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
里面的for循环吗,当Node2唤醒之后 会计入这个for循环当中,然后会判断当前node的 父节点,并唤醒。
线程 A 被唤醒后,重复黄色线条的流程,重新检查调用 tryAcquireShared
方法,看能否成功,如果成功,则又更改头节点,重复以上步骤,以实现节点自身获取共享锁成功后,唤醒下一个共享类型节点的操作,实现共享状态的向后传递。
- 其实对于 doAcquireShared 方法,AQS 还提供了集中类似的实现:
分别对应了:
- 带参数请求共享锁。 (忽略中断)
- 带参数请求共享锁,且响应中断。(每次循环时,会检查当前线程的中断状态,以实现对线程中断的响应)
- 带参数请求共享锁但是限制等待时间。(第二个参数设置超时时间,超出时间后,方法返回。)
比较特别的为最后一个 doAcquireSharedNanos 方法,我们一起看下它怎么实现超时时间的控制的。
因为该方法和其余获取共享锁的方法逻辑是类似的,我用红色框圈出了它所不一样的地方,也就是实现超时时间控制的地方。
可以看到,其实就是在进入方法时,计算出了一个“deadline”,每次循环的时候用当前时间和“deadline”比较,大于“dealine”说明超时时间已到,直接返回方法。
注意,最后一个红框中的这行代码:
1 | nanosTimeout > spinForTimeoutThreshold |
从变量的字面意思可知,这是拿超时时间和超时自旋的最小作比较,在这里 Doug Lea 把超时自旋的阈值设置成了 1000ns, 即只有超时时间大于 1000ns 才会去挂起线程,否则,再次循环,以实现“自旋”操作。这是“自旋”在 AQS 中的应用之处。
countDown 方法
看完 await 方法,我们再来看下 countDown() 方法:
- countDown() 方法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public void countDown() {
sync.releaseShared(1);
}
//Sync
/*
同样先尝试去释放锁,tryReleaseShared 同样为空方法,留给子类自己去实现,
*/
public final boolean releaseShared(int arg) {
if (tryReleaseShared(arg)) {
doReleaseShared();
return true;
}
return false;
}
看一下 tryReleaseShared
的实现
1 | protected boolean tryReleaseShared(int releases) { |
总结
本文从 CountDownLatch 入手,深入分析了 AQS 关于共享锁方面的实现方式:
如果获取共享锁失败后,将请求共享锁的线程封装成 Node 对象放入 AQS 的队列中,并挂起 Node 对象对应的线程,实现请求锁线程的等待操作。
待共享锁可以被获取后,从头节点开始,依次唤醒头节点及其以后的所有共享类型的节点。实现共享状态的传播。
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:
- 与 AQS 的独占功能一样,共享锁是否可以被获取的判断为空方法,交由子类去实现。
- 与 AQS 的独占功能不同,当锁被头节点获取后,独占功能是只有头节点获取锁,其余节点的线程继续沉睡,等待锁被释放后,才会唤醒下一个节点的线程,而共享功能是只要头节点获取锁成功,就在唤醒自身节点对应的线程的同时,继续唤醒 AQS 队列中的下一个节点的线程,每个节点在唤醒自身的同时还会唤醒下一个节点对应的线程,以实现共享状态的“向后传播”,从而实现共享功能。
以上的分析都是从 AQS 子类的角度去看待 AQS 的部分功能的,而如果直接看待 AQS,或许可以这么去解读:
-
首先,AQS 并不关心“是什么锁”,对于 AQS 来说它只是实现了一系列的用于判断“资源”是否可以访问的 API, 并且封装了在“访问资源”受限时将请求访问的线程的加入队列、挂起、唤醒等操作, AQS 只关心“资源不可以访问时,怎么处理?”、“资源是可以被同时访问,还是在同一时间只能被一个线程访问?”、“如果有线程等不及资源了,怎么从 AQS 的队列中退出?”等一系列围绕资源访问的问题,而至于“资源是否可以被访问?”这个问题则交给 AQS 的子类去实现。
-
当 AQS 的子类是实现独占功能时,例如
ReentrantLock
,“资源是否可以被访问”被定义为只要 AQS 的state
变量不为 0,并且持有锁的线程不是当前线程,则代表资源不能访问。 -
当 AQS 的子类是实现共享功能时,例如:CountDownLatch,“资源是否可以被访问”被定义为只要 AQS 的
state
变量不为 0,说明资源不能访问。
这是典型的将规则和操作分开的设计思路:规则子类定义,操作逻辑因为具有公用性,放在父类中去封装。
当然,正式因为 AQS 只是关心“资源在什么条件下可被访问”,所以子类还可以同时使用 AQS 的共享功能和独占功能的 API 以实现更为复杂的功能。
比如:ReentrantReadWriteLock
,我们知道 ReentrantReadWriteLock
的中也有一个叫 Sync
的内部类继承了 AQS
,而 AQS
的队列可以同时存放共享锁和独占锁,对于 ReentrantReadWriteLock
来说分别代表读锁和写锁,当队列中的头节点为读锁时,代表读操作可以执行,而写操作不能执行,因此请求写操作的线程会被挂起,当读操作依次推出后,写锁成为头节点,请求写操作的线程被唤醒,可以执行写操作,而此时的读请求将被封装成 Node 放入 AQS 的队列中。如此往复,实现读写锁的读写交替进行。
而本系列文章上半部分提到的 FutureTask
,其实思路也是:封装一个存放线程执行结果的变量 A, 使用 AQS 的独占 API 实现线程对变量 A 的独占访问,判断规则是,线程没有执行完毕:call() 方法没有返回前,不能访问变量 A,或者是超时时间没到前不能访问变量 A(这就是 FutureTask 的 get 方法可以实现获取线程执行结果时,设置超时时间的原因)。
参考
- 深度解析 Java 8: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的实现分析(上)
- 深度解析 Java 8: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的实现分析(下)
- java AQS的实现原理
- 深入学习java同步器AQS
- Java并发之AQS详解
- http://codingdict.com/blog/article/2019/4/26/934.html
- https://juejin.im/entry/5ae02a7c6fb9a07ac76e7b70
- https://blog.csdn.net/Viscu/article/details/86192135
赞赏一下